提要:日前,近200名国内外矿业产、学、研、资各方人士齐聚北京西郊宾馆,参加由北京阳光创译语言翻译有限公司主办、香港国际矿业协会协办的第三届矿业投资经验交流会,讨论“海外投资何时抄底”。15名嘉宾的研究成果和经验分享,两场“业界大咖”的精彩对话,形成的基本共识是:面对矿业寒冬的危与机,要明确目标、转型提升、把握周期、择机再起。
矿业寒冬:要熬多久才能有转机?
与往届矿业投资经验交流会不同,这次投资经验交流会加入了项目路演的环节,会场内外摆放了不少发布矿权合作信息的易拉宝。其中一个“卖矿救爱妻”的项目令人倍感当前矿业市场的寒意。矿业寒冬真的到来了吗?还要熬多久才能有转机?在生存对大多数企业成了问题的时候,怎样的企业才有能力“抄底”?
对此,中国矿业联合会副会长王家华明确表示:“我不赞成把现在这个时候称为矿业寒冬。应该正视矿业存在的问题,把真实的情况告诉大家。没有预期,市场就会一蹶不振,等到资源稀缺时再着急就晚了。”他说,目前中国矿业面临的最紧迫问题,一是低成本优势已荡然无存。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矿业劳动生产率低,单位矿产品成本高,总体缺乏竞争力;二是个性化优势也基本消失。由于缺乏行业自律且不善于运用法律和经济手段保护自己的优势资源,造成“稀土卖了白菜价”。王家华提出,中国矿企应正视问题,抓住供给侧改革的机遇,改造传统矿业,加大绿色投入,加大对新材料、新能源的投入,做好功课、抱团出海,才有可能抓住海外并购以及一带一路战略实施的机会,迎来矿业复苏的转机。
至于全球矿业何时迎来转机,国土资源部信息中心矿产研究室主任闫卫东通过研究19世纪以来世界经济周期以及油价、钢产量、美元走势的变化周期,提出:经过未来3年的快速衰退,全球矿业将逐步见底,步入萧条期,复苏尚待时日。而一般矿业投资项目要3~5年才能有产出,因此不能等到矿业高潮时期才布局。
中国地科院全球矿产资源研究中心副主任王高尚认为,抄底最关键的是对周期的把握。他根据世界工业化过程中的资源需求波次理论,通过总结人均GDP和人均矿产资源消费的“S”形规律,推出我国大宗矿产资源需求达到峰值的时间表。未来5~8年,多数大宗矿产品需求将达到峰值,资源需求“洪峰”的到来将与产业结构调整压力并存。由于中国的资源需求转为低速增长,全球矿产品总体供大于求,未来3~5年价格将延续相对低位。
中小矿企:如何判断进退去留?
对于业界公认的未来难熬的3~5年,中铝资源矿产资源勘查公司副总经理王思德表示,当前,大宗矿产品价格还未跌到历史最低点,很多中小型企业就已扛不住了。因此,对于缺乏竞争实力的企业,不能有侥幸心理,“能跑要赶紧跑”。此外,从供给侧改革的趋势看,违背国家产业发展趋势的、违背生态环境保护要求的企业“必死”。而且,从产业结构调整的角度来看,对于已经丧失生命力的企业,必须要清理。我国应尽快改变矿业供应结构过于分散,缺乏竞争力、没有定价权的局面,才能避免铜市重蹈铁矿石覆辙。
对于中小企业如何判断自己的进退去留,北京矿产地质研究院地质研究所所长牛丽贤提出了一个非常实用的判断方法:“两个概念”和由此演化出的“三个业态”。两个概念即“过剩”和“落后”。“过剩”是一个经济学的概念,要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来看“过剩”:从时间上讲,是历史、现在和未来;从空间上讲,是放眼世界,提前布局。而“落后”是一个技术问题。由“过剩”和“落后”排列组合,形成三种业态:如果过剩和落后两者兼备,则一定要出清;如果过剩而不落后,则要用产业转移来解决;如果不过剩但落后,那么就与资源禀赋和体制机制有关系,就需要转型升级、提升效率。
寻觅转机:联手产业做矿业
“2016和2017年,是中小矿企生存的关键时期,要能活下去,就可能赢了;但如果觉得熬不过去,就要壮士断腕、尽快止损,理性科学地转择自己的道路。”总结完中国矿企低谷求生之道,王家华又进一步提出对矿业投资海外抄底的建议:“我曾经问过加拿大的自然资源部助理副部长玛丽安·坎贝尔·贾维斯,‘在加拿大投资的中国矿企如何能赢?’她说,一是要尊重法律,二是要搞好社区关系。”因此,中国矿企“走出去”想要“赢”,一是必须入乡随俗,二是要抱团出海。
治金工业规划研究院院长李新创认同抱团出海的理念,同时提出,矿业开发必须和下游的产业需求联系在一起,不能一味地增加规模。当前,中国发展已从增量时代进入了减量时代,要适应这种趋势,以减量化为核心,加速与智能制造以及互联网+的融合,推动矿业向着绿色化、减量化、差异化、服务化、智能化、国际化方向发展。
一直专注于通过“互联网+”来整合矿业资源的清蓝金融集团董事长张焱提出,2015年是商业模式划时代的分水岭。“互联网+”打通了原先信息不对称的各个生产环节,促进矿业市场更高效地配置资源、节约成本。企业将越来越多地从整体产业链上思考自己的定位,融合发展的商业模式正在建立。他认为,“互联网+矿业”是个有巨大潜力的平台,能够有效对接资讯、资源、资本,帮助矿企迎来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