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山工程施工总承包壹级资质

打造生态绿色产业价值链

矿山治理咨询热线 >>

86-29-88991098

矿业结构调整之路如何走?

发布时间:2016-01-05  浏览次数:937 次  来源:
  2015年12月18日至21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习近平总书记要求落实“十三五”规划建议,推进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会议明确了2016年经济五大任务: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
  具体到矿业领域来看,在经济新常态下,我国矿业面临着严峻考验,总体上进入了需求增速放缓、过剩产能与库存消化期、环境制约强化期、结构调整攻坚期。然而,这既是挑战,更是机遇,低谷中的矿业,也许正是调整结构的最佳时期。
  与自然界一样,任何时期、任何情况下,都有生死存亡。特别是在更加强调市场决定性作用的当下,唯有强者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因而,在经济不甚景气的背景下,有人认为,步入寒冬中的矿业企业,尤其是矿山企业,应该“抱团取暖”。
  那么,对于矿业企业来说,兼并重组究竟能否给企业带来温暖,点燃行业希望之火呢?
  矿业企业的兼并重组,并不是简单的“加减法”,关键在于二者能否形成有效的优势互补。如果不能形成优势互补,把良莠不齐的企业强行合并,不良企业甚至会把病痛“传染”给优质企业。
  矿山企业兼并重组,首先需要企业决策层在意识和认识上达成一致。但这并不像听上去那么容易,他们之间往往更需要利益基点的支撑。而所谓“利益”,与国外大部分企业不同,并不单纯是企业的利润,还包括许多小团体的利益。小团体的利益包括股东对企业的话语权、企业所属地地方各级政府对企业的控制力等。利益构成成分复杂,使得我国矿山企业整合重组之路崎岖坎坷。
  既然要调整结构,就应当清理落后产能。当前,我国矿业面临着这样一个窘境。比如,一些大的矿带,却由多家中小矿山企业进行经营开采。而中小企业由于资金、技术、管理水平不足,效率基础设施重复建设,劳动生产效率低下,造成矿产资源、社会资源严重浪费。矿山的分离开发,无法进行大规模的机械化生产,自然生态环境也遭受破坏,使得产能日益落后,亟须淘汰。
  我国矿山企业的产能落后,是导致众多加工冶炼企业产能存在过剩现象的原因之一。在矿业市场下滑严重的今天,有的加工冶炼企业成本优势荡然无存,效益锐减,乃至濒临关门破产。但是,一方面,部分企业自身不愿关门倒闭,依靠大规模进口廉价矿石继续生产;另一方面,一些地方政府考虑到企业员工可能面临的失业后的安置问题,不支持企业破产清算,让企业继续生产经营,从而产生了规模性的“僵尸企业”。
  通过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我们可以看到党和政府进行“供给侧改革”的决心,清理过剩产能和“僵尸企业”势在必行。会议提倡,要尽可能多兼并重组、少破产清算。但从目前来看,矿山企业的兼并重组难度较大。
  在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决定作用的今天,坐观矿业市场自主消化过剩的产能和库存,逐步淘汰落后产能,未尝不可,但这可能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那么,我们需要如何在调控端助推产业结构调整呢?
  矿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控制成本,创新技术和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扩大有效供给。一方面,矿山企业应该利用先进科技,提高探矿水平,增加矿山供给能力,满足冶炼企业需求;同时,提升管理水平,降低生产成本,减少矿产资源浪费,发展绿色生产。另一方面,对于矿业中存在的产能过剩集中于冶炼加工产业,可以适当延伸产业链,丰富产品种类,拓展新品牌,淘汰落后工艺,更多专注于产品的精加工、深加工,提高供给质量,满足消费升级的需求。而在此过程中,还要严格控制增量,防止新的产能过剩。
  未来,我国矿业应加减乘除并举,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整矿业结构,引领矿业发展新常态。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实际操作上,如何解开矿业结构存在的症结,打破矿业结构调整中的死循环,有待更进一步共同探索研究,达成共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