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山工程施工总承包壹级资质

打造生态绿色产业价值链

矿山治理咨询热线 >>

86-29-88991098

当前我国煤炭主产区现状调查分析

发布时间:2016-01-05  浏览次数:1104 次  来源:
  今年以来,煤炭市场持续低迷,供求关系不断恶化。受此影响,动力煤价格拦腰下跌,各大煤企深陷亏损困局。不少煤企面临净利润下降、资金回笼困难、现金流短缺等困难,煤炭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凸显。
  面对煤炭价格的“断崖式”下跌,当前煤炭企业生存状况令人堪忧!各大煤企陷入亏损泥潭不能自拔。在经历“黄金十年”后,煤炭产业自2012年起掉头向下,价格一跌再跌,亏损面不断扩大,曾经富得流油的煤企正苦熬度日,缓发、减发、欠发工资现象大量增加……人们不禁要问:“煤炭产业究竟怎么啦?”
  内蒙古、陕西、山西、山东等地是我国煤炭的主产区,通过调研多家煤企和行业管理部门负责人,可以深入探寻煤炭产业陷入困境的原因及脱困路径。
  当黑金变成白菜 煤企生存状况令人堪忧
  经济日报记者援引内蒙古当地煤运负责人称,素有“天然精煤”之称的伊泰大地精煤矿往年外运非常繁忙,而如今十分钟就能很快装车。据悉,伊泰集团年人均煤炭产量近万吨。业内有个说法,如果伊泰的高效集约化矿井集群都亏损,其他企业的煤炭板块很难盈利。事实是,根据成本与价格核算,伊泰吨煤15年底已亏损25元。
  同样陕西煤业化工集团神南矿业公司红柳林煤矿场面同样冷清,该矿负责人党应强表示,红柳林煤矿的机械化程度在95%以上,技术和管理不输欧美优秀煤企。但红柳林的坑口煤价目前已低至不如周边河滩上的沙子价格。
  煤炭价格断崖式下跌,吞噬着企业利润。山东能源淄矿集团岱庄煤矿矿长曹忠表示,过去矿工都盼着能当矿长。如今经营压力大,不少矿长都想辞职。山东肥矿集团董事长朱立新也指出,在产业隆冬,多年积累的问题充分暴露,入不敷出,企业几乎是“裸体过冬”。
  山西方面,今年的气温比往年都要低。伴随寒意而来的还有山西低迷的煤炭经济。当前,山西煤炭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切肤之痛。
  来自中国煤炭资源网收集的数据显示,10月末山西九大集团资产负债率达79%,利润方面,1-10月份,五大集团利润较去年同期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平均下降71%,降幅进一步扩大。其中阳煤和晋煤集团跌幅分别高达78.2%、78.0%。
  山西同煤集团董秘李永平表示,当前受市场低迷影响,集团总经理、副总经理和大部分行政人员都已出去卖煤了。
  调研过程中,许多煤企负责人一致认为,产能过剩导致煤炭产业愈益艰难。煤炭企业的快速扩张,也让海外煤企看到了中国市场的机会。这期间,澳大利亚、美国等国家的煤企也新建了许多矿井,旨在增加对中国市场的煤炭供给。
  不过,全球煤炭市场需求却开始持续萎缩。主要经济体仍在调整之中,能源需求减少;国际能源结构优化步伐加快,削减化石能源消费成为大趋势。
  伊泰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翟德元表示,当前对煤炭产业长期发展的认识存在偏差,规划与实际不匹配,对产能建设过程的控制力不够,缺乏前瞻性。目前,我国煤炭产能利用率为78.6%,处于过剩状态。
  事实上,国家有关部门也早已看到煤炭产能过剩的问题,并试图以限产来调整供求关系。然而,限产措施的落实并不顺利。在限制超能力生产方面,政策执行效果同样不明显。
  一家煤矿矿长表示,煤炭企业超能力生产,或者产量不减反增,也与地方政府片面追求GDP的政绩观有密切关系。当前“先扩产、再报批”的做法在业内相当普遍。
  困境之下 煤企唯有转型方见春天
  当前形势下,无论是营销创新,还是成本控制,都无法帮助煤企在短期内脱困,反让企业普遍感到已无计可施。而一些企业看似在“自救”,其实是用“自残”的方式给产业发展埋下隐患。比如,一些企业强调压缩成本,结果连安全生产投入也在压缩。一位国有煤企负责人表示,目前可控成本压缩空间越来越小。
  此外,调研中发现,一些企业“久病乱投医”,盲目开展多元化经营。山东省泰安市煤炭局党组书记徐兆兵指出,有的煤企新上的非煤项目科技含量低、安置人员多,结果成了低效、无效和闲置资产,背上了更为沉重的包袱。
  那么,煤炭产业的出路究竟在哪里呢?当前煤炭产业已到危急时刻,如果不采取标本兼治的果断措施,产业困境演变为产业危机的风险将大大增加,也会对社会稳定产生不可低估的负面影响。
  治标,最紧要的是尽快稳住煤价。许多煤企负责人表示,煤炭价格跌到如此程度,已经击穿市场信心,破坏了正常生产规律。短期内要帮助煤炭产业摆脱困境,必须抓住价格这一关键因素,出台“电煤保护价”政策,理顺平衡煤电关系。其次是要给企业减负。
  治本,就是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并解决问题。煤炭产业要实现持续健康运行,根本出路还是要靠改革、靠发展,加快转型升级。煤炭产业要真正挖掘煤炭消费新热点,找到新的增长点和盈利空间,依靠改革发展化解产业运行中的矛盾和问题。
  困境中,许多煤企都在寻求出路。从煤企自身层面看,虽然产量是煤炭企业立身之本,保量很重要,但不亦过分追求。最后,在当前市场形势下,单从煤炭行业来讲,原先的发展模式的确难以为继。当前阶段,应当大力发展以煤炭为基础的高新技术产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