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撑经济带建设,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地质调查工作大有作为。
就长江经济带而言,地质调查工作的途径和方式有哪些?如何提升支撑能力?“十三五”期间的地质工作有何计划?将创新构建成怎样的工作联动协调机制?12月11日,在安徽合肥召开的长江经济带地质工作研讨会上,与会人员围绕这些议题进行了研讨。
“党的十八大以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提出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长江经济带建设等重大战略,这对地质调查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国土资源部党组成员、中国地质调查局局长、党组书记钟自然在会上介绍说,中国地质调查局始终把支撑服务国家“三大战略”摆在重要位置,编制的一系列成果得到了中央领导同志的高度重视和充分肯定。
他强调,应充分认识地质工作对支撑服务长江经济带建设的重要基础作用;下一步,一定要聚焦需求这一目标,努力提升地质工作服务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水平。
地质调查支撑服务发展意义重大
可以说,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是近年来我国实现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
尤其是新世纪以来,国家积极实施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率先等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
长江经济带横跨我国东、中、西三大区域,涉及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南、湖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等11个省市,面积205.3万平方千米,是我国国土空间开发最重要的东西轴线,在区域发展总体格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
这一区域的国土面积占全国陆域面积的21.4%,人口和生产总值均超过全国的40%,平均城镇化水平约为53%,接近全国平均水平;地区生产总值26万亿元,占全国GDP的46%;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约为4.46万元,比全国平均水平高6%。
如此重要的区域地位必将赋予更值得期待的发展成果。2014年9月,国务院出台《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发[2014]39号),提出将长江经济带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内河经济带、东中西互动合作的协调发展带、沿海沿江沿边全面推进的对内对外开放带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示范带。
“加大地质工作对长江经济带建设的支撑服务作用是贯彻党中央、国务院重大战略部署的一项重要举措。”钟自然介绍说:“指导意见提出的七项重点任务都与地质工作密切相关,都需要我们做好支撑服务。”
据介绍,指导意见出台后,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立即响应,精心组织,部署开展了长江经济带地质调查工程,围绕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地质支撑服务工作全面展开。
加强综合调查是区域发展的需要
毫无疑问,区域经济实现发展,加强地质综合地质调查是关键。
就长江经济带而言,这里国土资源丰富且潜力巨大,也迫切需要通过加强综合地质调查将该区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具体如何加强?钟自然列出了一系列的工作明细——打造沿江绿色能源产业带,迫切需要加强新能源勘查与开发,将资源潜力转化为生产能力。支撑产业转型升级,迫切需要加强地质找矿工作。发展绿色农业和特色农业,迫切需要加强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工作。
钟自然介绍说,长江经济带页岩气资源丰富,可采资源量15.5万亿立方米,占全国62%。长江经济带浅层地温能和地下热能资源丰富,每年可利用热量折合标准煤2.4亿吨,相当于2014年长江经济带燃煤量的19%。此外,能源金属锂资源丰富,四川甲基卡发现亚洲最大的能源金属锂矿床,探明资源储量188万吨。
“加快这些新能源矿产的调查、勘查、开发,将为长江经济带发展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钟自然说,加强地质勘查,实现找矿重大突破,将为长江经济带产业转型升级提供重要资源基础。
与此同时,长江经济带横跨东中西三大地势阶梯,地貌单元多样,地质条件复杂,活动断裂、岩溶塌陷、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地面沉降等地质问题突出。重大工程建设、绿色生态廊道建设、城镇化格局优化等一系列工作的开展也迫切需要加强长江经济带综合地质调查。
“地质灾害问题突出,就需要加强地质调查,支撑过江通道、高铁的规划和建设。国土开发强度较高,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结构性矛盾突出,就需要加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支撑沿江城镇化格局优化。老矿山面临资源枯竭和绿色转型问题,就需要加强深部找矿和矿山环境地质调查。”钟自然如是说。
服务长江经济带发展取得良好开端
可以肯定,地质调查工作在长江经济带发展中始终充当着基础性和先行性作用。
今年初,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编制了《长江经济带国土资源重大地质问题图集》。2015年7月以来,中国地质调查局在地质调查基础上,充分利用地质资料和地质支撑优势,会同长江经济带11省(市)国土资源部门,着手组织编制了《支撑服务长江经济带发展地质调查报告》。
此次会议上,中国地质调查局正式发布了《支撑服务长江经济带发展地质调查报告》,并向长江经济带上的11个省(市)有关部门赠送了《长江经济带国土资源重大地质问题图集》、1∶5万资料光盘和年报等材料。
“这是地质调查工作服务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一个良好开端。”钟自然说。
记者了解到,在编制过程中,中国地质调查局紧密围绕国务院《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中重点任务对地质工作的需求,系统梳理了长江经济带以往地质调查成果,全面研究了长江经济带耕地、地热、页岩气、锂矿等资源能源条件以及岩溶塌陷、地面沉降、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和活动构造、地震等问题,提出了长江经济带建设需要关注的四大有利资源环境条件和四个重大地质问题。
调查表明,长江经济带区内主要活动断裂带94条,岩溶塌陷高易发区23.5万平方千米,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隐患点10.7万余处,地面沉降严重区约2万平方千米。
“这些地质问题呈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性,不同的工程建设遇到的地质问题不尽相同。长江经济带发展建设过程中应对这些重大地质问题予以高度关注。”钟自然强调说。
在这次会议上,钟自然从服务新型城镇化建设、服务重大工程建设、服务长江流域产业升级、服务土地利用规划与管理、服务生态环境保护和民生工程建设等5个方面详细阐述了地质工作支撑服务长江经济带发展已经取得的初步成效。
“地质调查工作紧紧围绕长江沿线各省市区域重大需求,服务政府重大决策部署,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和国土资源管理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撑。”对此,他感到十分欣慰。
未来将以解决重大地质问题为导向
当前,中国地质调查局正紧扣“全力支撑能源资源安全保障,精心服务国土资源中心工作”的基本定位,全力组织实施地质调查“九大计划”。
“九大计划”都不同程度部署了长江经济带地质调查工作。但“十三五”期间地质调查工作如何支撑服务,必须提前谋划。
对此,钟自然提出,一定要坚持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提升地质调查服务国家发展战略的水平。要坚持创新机制,建立长江经济带地质调查工作联动协调机制。要坚持资源共享,构建长江经济带的地质信息统一平台。要坚持高效服务,促进地质调查成果及时转化应用。
钟自然介绍说,“十三五”期间,中国地质调查局将全面贯彻落实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和《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关于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要求,以支撑服务黄金水道功能提升、立体交通走廊建设、产业转型升级、新型城镇化建设、绿色生态廊道打造等重大任务为目标,以研究解决影响和制约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大地质问题为导向,开展长江经济带地质调查工作。
记者了解到,“十三五”期间,中国地质调查局将在长三角、皖江、长江中游和成渝4个经济区,沿江、沿海和高铁沿线3条发展线和重要城镇区、重大工程区、重大问题区和重要生态区4个重点区,深入开展部署6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围绕新型城镇化战略,开展长三角、长江中游、成渝等城市群环境地质调查;二是围绕产业转型升级,开展长江中下游、西南三江、湘西鄂西等重要成矿区带矿产资源调查和川渝、鄂西、滇黔等地区页岩气资源调查;三是围绕重大工程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开展沿江、沿海和沿高铁发展带工程地质调查;四是围绕重大地质问题,开展长江中上游地区岩溶塌陷调查、主要断裂带活动断裂调查、上游山区城镇滑坡崩塌泥石流调查;五是围绕现代农业发展,开展中西部地区1∶25万和东部地区1∶5万耕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六是围绕生态廊道建设,开展丹江口库区、鄱阳湖地区、三峡库区等生态脆弱区环境地质调查。
值得一提的是,为加快推进长江经济带地质调查工作,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将联合长江经济带11省(市)国土资源部门,创新构建中央和地方地质工作联动协调机制,按照中央与地方事权财权划分的原则,共同推进地质调查工作,构建国土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与监测预警体系。
在这次会议上,中国地质调查局与11省(市)国土资源厅(局)签署了《长江经济带地质工作协调机制》。
“让我们站在新的起点上,携起手来,共同努力,为长江经济带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坚实的地质支撑,为国土资源管理中心工作提供及时有效的服务,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两个百年’目标做出我们地质人应有的贡献!”钟自然最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