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的《财富》世界500强榜单上,中国华信能源有限公司高居第229位,其2015年的收入为418亿美元。它是榜单上中国最大的非国有能源公司。
从规模而言,这家公司已经超越了航运寡头马士基、传奇投行高盛集团、工业翘楚霍尼韦尔等伟大公司;在其主要从事的石油行业,华信已经是中等量级的玩家,它的营收已经接近中海油的三分之二。
一、华信公司建立的有利条件
要知道,华信是一家创建于2002年的年轻公司,四年前该公司的规模还只有现在的一半。尽管数字让人咋舌,可就连石油行业里的人都对它感到陌生。但最让人不可思议的是,这家公司的创立者叶简明今年仅有39岁,他可能是历史上《财富》世界500强中国公司最年轻的掌门人。
没有人会相信一位白手起家、年龄不足40岁的年轻人可以在中国缔造一家《财富》世界500强公司,况且是在国有垄断势力盘踞的石油行业里。这些猜疑的本质体现出了中国社会对商业环境的一种失望。此前政府之手的过于强大,造成了民众对于商业自身力量的不信任。
但实际上,这种局面正在发生一些转变:中国政府正在逐步放开包括石油、电力等此前长期封闭行业的经营权,并且邀请民营公司参与其中。有时候这种变化是自下而上的,比如马云的支付宝大获成功,正是利用市场的力量刺破了中国金融业那层最坚硬的保护壳。
二、华信的主要盈利方式
华信主要通过贷款换取上游石油权益进行石油的国际贸易,并通过金融获利。有一类公司专门填补壳牌、埃克森等大石油公司、国有石油生产商和全球各地的数百家小型竞争者之间的空档,华信是这类企业当中较大的。
华信创立之时,中国正极度渴望原油。但是其国有公司会让一些国家感到不安,而难以在国外市场接近一些交易。这为中国石油业的私人公司带来了转机,他们可以在欧洲和中东开展较为顺畅的石油交易,或者去收拾一些中国国有石油公司搞砸了的烂摊子。比如在非洲乍得,在中石油遇挫之后,华信反而通过获取该国总统的信任取得了成功。
华信已经与哈萨克斯坦、卡塔尔、俄罗斯、乍得、安哥拉和阿布扎比签署石油权益协议或者进行交易,并且与中国国有巨头开展业务,将石油和天然气运回中国。但是,像华信这样的民营公司没有在中国直接销售石油的权利,所以该公司在海南和山东建立了港口和巨型的储油基地,再通过国有企业出售到市场。
三、华信获取石油的契机和方式
事实上,为了从海外获取石油,华信做了大量的铺垫工作,并非仅以私人公司的身份就足够了。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的欧洲经历了数年的经济不景气,其能源资产被迫开始上市出售。但这不会发生在中国。在中国,石油勘探、炼油和销售都是由国有企业垄断的。
公司抓住这个机会,先从在欧洲布局油气终端开始。2015年年底,该公司获得了哈萨克斯坦国家石油公司的国际公司(KMGI)51%股份,并以此控制了其在法国、西班牙、意大利等国家数千座加油站及配套油库。
四、华信的其他投资
对于一家中国的民营石油公司而言,华信还做了一些不同寻常的投资。在去年秋天仅一周的时间里,中国华信成为了布拉格最热门的投资者——购买捷克共和国顶级足球俱乐部Slavia Prague、捷克第一大和第三大媒体集团(覆盖了捷克民众超过85%的信息获取来源)、两座文艺复兴时代恢弘的历史建筑、该国最古老的啤酒酿造商、一家高端特种钢铁公司、两家五星级酒店、捷克最大的航空公司;还包括旅行社和医院;但最大的一笔,是对布拉格J&T银行集团的控股权益的投资,这使中国华信成为了第一家拥有欧洲银行的中资公司。
要知道,中国公司想在西方收购一家银行此前一直是一些国际掮客们都难以谈论的禁忌话题。华信为此总计花费了30亿美元。
金融目前是华信的第二大板块,也可以说,华信在未来甚至可能不是一家石油公司。石油本身具有的金融属性让华信的能源与银行板块实现链接变为可能。同时,该公司已经悄无声息地获得了包括证券、信托、期货、银行、保险、金融资产交易等“金融全牌照”。
而J&T的加入无疑是叶简明的巨大成功,这将为该公司在未来的海外投资带来无穷的想象力。华信下一个潜在的投资目标可能是格鲁吉亚。
华信的崛起生动地说明了中国政府和私人公司之间一种新型的合作伙伴关系和日益加深的紧密程度,尤其是在海外开展业务时。这从王健林、马云等一些时下最炙手可热的中国商人的成功当中不难看出。实际上,他们与大繁至简的沃伦·巴菲特在投资逻辑上是一致的——他们押注一个国家的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