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国钢铁在国际上频频遭遇贸易救济调查,在国内引起了极大的反响!而贸易救济调查是别国针对中国企业或者行业出口产品的反倾销案件、保障措施、特保案件的统称。
我国钢铁产品出口量的日益增长,让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钢铁生产商开始寻求政府的保护,并导致本地钢铁生产商之间的“保卫战”日益升温,进而导致国外对华钢铁产品启动贸易救济调查日趋增多且蔓延。
一、中国钢材遭遇调查现状
中国一直是贸易救济调查的最大目标国,中国已连续21年成为全球遭遇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连续10年成为全球遭遇反补贴调查最多的国家。
而且针对中国产品的反倾销、反补贴等贸易救济调查似乎越来越猛,统计显示,2016年上半年,中国出口产品遭遇了来自17个国家发起的65起贸易救济调查案件,同比上升66.67%,涉案金额85.44亿美元,同比上升156%。
近年来,我国钢材出口高速增长的同时,中国钢铁产品所遭遇的贸易救济调查也在激增:2015年,我国钢铁产品共遭遇46起贸易救济调查立案,同比增加19起,占全年贸易救济调查总数的46.9%,成为遭遇贸易救济调查最多的行业。
2015年,在国外对华发起的98起贸易救济调查中,发展中经济体66起,占比67.3%;发达经济体30起,占比30.6%;转型经济体2起,占比2%。美国以14起重新占据对华启动贸易救济调查的首位!下面《矿业汇》带大家细数那些美国发起的对华钢企贸易救济调查!
二、美国发起的对华钢企调查
2016年4月26日,美国钢铁集团公司向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提出调查申请,指控40家中国企业在部分钢材产品上存在不公平竞争行为,宝钢、河钢、武钢、首钢、沙钢、鞍钢等国内龙头钢铁企业都在起诉名单之内。
5月26日,“337调查”正式启动。中国钢铁企业面临着三项指控:密谋控制价格、盗用商业秘密、伪造商品原产地。
同年,美国对我国碳钢和合金钢产品发起337调查;美国提高我国冷轧板卷反补贴和反倾销税率至522%,彻底堵死了我国冷轧板卷对美国的出口。
今年7月,美国商务部对原产于中国的不锈钢板带材作出补贴调查初裁,美国就中国对锑、钴、铜、石墨、铅、镁、滑石、钽和锡等9种原材料的出口关税措施提起世贸组织争端解决机制下的磋商请求。
2000年以来,美国在钢铁领域对中国钢铁产品共发起了40余起贸易救济调查,抬高税率,打压中国钢铁产品,其中绝大多数仍在生效。在“双反”措施的基础上,这次又启动“337调查”,是美国对中国钢铁产品“双反”调查的升级,属于重复救济。
美方一方面要求中国压减钢铁产能,一方面又指控中国钢铁企业控制产量与出口量,这种做法自相矛盾。
中国钢铁出口量比美国国内钢铁总产量还要高出50%,使得美国国内粗钢产能利用率降至2010年11月13日以来最低水平为67%。
三、为何我国钢铁频频被调查?
在全世界范围,钢铁产品也是较为普遍遭遇贸易摩擦的产品。钢铁产品的差异性小,可替代性很强,不同企业生产的产品差别并不大,主要靠比价格,价格因此变得敏感,就容易产生反倾销。
中国钢铁企业的竞争力较强,钢铁产品在国际贸易中具有良好声誉且性价比高,不少钢铁产品已经与进口国当地生产形成高度互补关系,大大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也给当地下游用户和消费者带来了实际利益。但是对美国本土的钢铁行业造成了一定的冲击!
当然对于近期美国频繁发起针对中国钢铁产品的贸易救济调查措施真相,商务部贸易救济调查局负责人认为,根本原因并非中国钢铁产业产能过剩和出口的快速增长,而在于美国对其钢铁产业过度的贸易保护。
希望美国钢铁业能够正视钢铁产能过剩的问题根源和倾听中国钢铁业界的呼声,加强对话、沟通,共同努力应对当前因世界经济增长乏力、需求不振导致的产能过剩问题,而不是挑起事端、制造对立。
更需注意的是,各国贸易保护主义不会偃旗息鼓,全球对华发起贸易救济的情况可能会更加严峻。因此,中国企业一方面应积极应诉,合理使用WTO争端解决机制和各国司法审查机制,有效维护自身利益;另一方面应继续优化产业结构,重视提高产品质量、技术含量和市场化运作,进一步实施多元化战略,避免频遭贸易救济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