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弹丸之国、资源匮乏,当国内资源满足不了自身需求,发动战争、抢夺他国资源也便成为这个民族最大的梦想,于是日本挑起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然后中国结束了这场战争。
但战争真的结束了吗?答案是否定的,二战后,日本在海外打造了一个矿业帝国。
一、日本--资源标本国
日本矿产资源种类较齐全,但储量及其匮乏,且二战前后基本开采殆尽,所以日本常被称为“资源标本国”,不知算作称赞还是嘲讽。
日本是典型的经济外向型国家,大量进口矿产资源,大量出口工业产品。因此,日本多数金属矿产完全依赖进口,对外依存度高达100%。
二、二战后日本矿产资源战略日本的反思:
过去所采取的国力=军事力量=资源实力的方针没有错,但方式上欠妥当,不该用露骨的、直接的领土扩张方式,应该用含蓄、间接的方式进行全球资源再分配。
日本的战略:
石油:立足亚太,觊觎南中国海,争取中东、抢夺非洲,重视俄罗斯中亚,在世界范围内渗透。
有色金属和贵金属:立足拉美,广泛布点,建立稳定供应基地,控制亚洲,觊觎新转轨的国家,渗透非洲。
日本的措施:
1、政府援助
政府通过财政、金融、税收等多种手段全方位鼓励矿业跨国经营,从政治、外交等不同角度支持和促进在海外建立矿产资源供应基地。
如:前期风险程度最高的勘查工作(选点工作),经费全部由日本政府承担,后续钻探和勘探工程政府补贴50%;海外矿产勘探,政府提供贷款额为所需总资金数的50%,若项目失败或遇天灾、战争等事故,可减免贷款本金。
2、跨国企业
日本跨国矿业公司多采用“参股不控股”、“以协作求发展”的方式参与全球矿产资源争夺,通过与国际投资机构、跨国矿业公司及资源国公司合作,在矿产资源全球配置中占据有利位置。
优势:分担风险,利益均摊;与诸如世行、亚行、国际著名投资机构等合作,资源国不敢轻举妄动,加强了项目安全性;与当地公司的合作使其在许多事情获得诸多便利。
3、渗透模式
1)通过扶持纺织、基建、运输等形式,立足国家和地方,再伺机渗透矿业等其他领域。
2)矿山开发,为其提供技术、资金、运输等基础服务,换取股份和矿产资源。
3)产业链和地区协同,日企掌握资源量可能较少,但渗透整个产业链,从而上下协同,实现利润最大化。
三、三井物产--日本矿业帝国的缩影
三井一直扮演着“幕后推手”的角色,将自己的下属公司以及关联企业推到台前,不断地扩大着市场、资源和疆土,谋求着利润最大化,而自己则隐藏起来,像极了“影子帝国”里的王者。也因此,甚少有人知道三井通过各种隐秘渠道影响着世界经济。
三井物产在全球矿产领域的扩张,正是日本矿业帝国的缩影。
1、与矿业巨头资源捆绑
淡水河谷:三井物产拥有巴西Valepar S.A.公司(淡水河谷母公司)18.24%(另有说法为15%,待考证)的股权,属于幕后决策者。而淡水河谷这座由巴西总统亲自任命总裁的超级企业,在三井物产的决策推动下,不断地吞并、垄断。
例:CMM公司和淡水河谷合计拥有巴西22处铁矿中的18家开采权,可谓巴西铁矿两大巨头。三井物产首先从CMM创始人的孙子手中买进 CMM公司60%股份,加上之前已经拥有的40%的股份,三井物产彻底并购CMM,随后,三井再将一半的CMM股份卖给淡水河谷,帮助后者成功控制 CMM。在合作过程中,三井物产不仅向淡水河谷提供产品和技术,还积极给于后者以金融援助,帮助后者扩展业务范围。
必和必拓和力拓:2001年,必和必拓在蒙古发现世界级超级铜矿,随后将许可证转让给加拿大的艾芬豪矿业公司,2005年,艾芬豪矿业与三井物产达成协议,三井提供运输、基建等,共同开发,2006年,力拓收购加拿大艾芬豪10%的股份。整个过程,三井物产与必和必拓、力拓虽未直接接触,却将自己成功绑定在一起。
与矿业巨头的资源捆绑在铁矿领域更明显,在澳大利亚24个主要铁矿中,日本企业重点投资8家,参股16家,三井和力拓共同拥有西澳大利亚纽曼地区的两座矿山(西安吉拉斯矿山和罗布河矿山);三井和必和必拓共同拥有MAC铁矿等5家矿山。
英美公司:智利科亚瓦西作为智利最大的三家私营铜矿之一,其股份由斯特拉塔持有44%股份,英美公司持有44%股份,三井物产持有12%股份,另外两家智利最大私营铜矿均有日本企业参股(三菱等日企)。
2、三井在中国和印度
印度
2006年淡水河谷铁矿石涨价遭到多家钢企反对,印度最大私营铁矿石出口商SesaGoa公司(中国宝钢等均为其用户)表示,该公司将把铁矿石价格上调19%,从而积极策应淡水河谷的价格谈判。原来,三井物产拥有印度Sesa Goa公司51%的股份,再加上其掌握淡水河谷股份,也就不难理解了。
2007年,三井通过印度韦丹塔公司收购三井所持印度Sesa Goa 51%的股份,不再控股Sesa Goa,“隐身”于印度韦丹塔公司,再透过印度韦丹塔公司收购澳大利亚最大的铜生产公司WMC铜资产、美国铜业公司Asarco、购入赞比亚铜业投资公司所持孔科拉铜矿28.4%股份等,俨然一头咄咄逼人的怪兽,隐于背后。
中国
以鄂尔多斯为例。
第一步:扶植纺织产业
1979年,三井物产帮助鄂尔多斯羊绒公司购置纺织设备,并将生产的原毛和羊绒产品出口到日本,充抵设备款项。从此鄂尔多斯经济起飞,目前鄂尔多斯纺织产业,已经占世界羊绒市场的40%,地位难以撼动。
第二步:时机成熟,染指资源产业
2003年,三井物产投资190亿日元,持有鄂尔多斯电力冶金公司的25%权益,主持鄂尔多斯煤炭、冶金、电力、黄河引水工程。鄂尔多斯电力冶金公司迅速成为拥有世界最大硅铁工厂的企业。每年生产硅铁55万吨和硅锰15万吨,覆盖日本总需求量。
第三步:区域协同
与矿业巨头开发蒙古铜矿,建设运输线路,与鄂尔多斯形成协同运作,三井通过对一个庞大工程的把握,将日本、蒙古、澳大利亚、中国,甚至俄罗斯的资源捆绑在一起,运筹帷幄。
除了鄂尔多斯,三井物产将中国钢企坑的也挺惨。
在那些世界级的矿产资源,或许三井物产的资本不大,并没有实现控股。但是三井物产会让其隐身于整个矿业产业链,从而协调各方,以获得自身最大利益。
四、日本
与中国不同,背负日本民族的不是政府,而是财团企业,财团始终以民族的强大为己任,日本就这样通过类似三井的财团,成为隐藏在全球矿业背后的触手,不知不觉间打造了一个矿业帝国。
而在面对日本紧密团结的财团企业时,中国却往往暴露出松散的弱点,进而成为日本的打工者,不断有国家和民族赖以生存的企业,被日本财团吸纳。
(来源:部分数据来源于思行不辍及网络、矿业汇整理编辑、补充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