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矿可能带来水土流失、滑坡、土壤荒漠化等生态环境问题。采矿后废弃的工矿用地还具有许多不良的土壤理化性质,特别是土壤中重金属含量高,土壤系统中某些重金属的污染过程具有长期性、隐蔽性和不可逆性,往往对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
因此,废弃矿山的生态恢复具有重要的生态学意义。矿山生态恢复不仅是缓解荒漠化和水土流失的重要步骤之一,而且通过矿山生态恢复和改造, 挖掘其蕴含的社会及经济价值重要手段之一。
尾矿治理
对占用大量土地的尾矿进行二次开发,加大尾矿的综合利用率;开发用量大、投资少、有销路的尾矿以实现规模经营和多品种开发的资源化、商品化使其变废为宝,真正成为经济商品中的一部分。
边坡治理
边坡治理主要工作就是要稳定边坡。
该过程的任务是清除危石、降坡削坡,将未形成台阶的悬崖尽量构成水平台阶,把边坡的坡度降到安全角度以下,以消除崩塌隐患,之后就要对已经处理的边坡进行复绿,使其进一步保持稳定。
植被恢复
植被恢复是指采用一定的技术手段,通过人工干预,促进和维持植物种在生态系统中的生存、繁殖和生长,达到恢复、重建被破坏的生态环境的目的。
重金属耐性植物不仅能耐重金属毒性,还可以适应废弃地的极端贫瘠、土壤结构不良等恶劣环境,部分耐性植物还能富集高浓度的重金属,因而被广泛地用于重金属污染土地的修复。考虑到引种可能会带来的生态问题,且乡土植物对当地气候条件的适应性,立足本地筛选重金属耐性植物十分必要。
植被恢复应以乡土树种为主,乡土树种和外来树种相结合。在植物选择上,要以乡土树种为主,外来树种为辅,并适当搭配一些经济价值高、适应性强的植物种类。同时要保证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理化性质的稳定和适宜。
土壤改良
矿山开采造成生态破坏的关键是土地退化,也就是土壤因子的改变,即废弃地土壤理化性质变坏、养分丢失及土壤中有毒有害物质的增加。因此,土壤改良是矿山废弃地生态恢复最重要的环节之一。
可以采取的措施包括:
1、异地取土措施:在不破坏异地土壤的前提下,取适量土壤,移至矿山受损严重的部位,在土壤上种植植物,通过植物的吸收、挥发、根滤、降解、稳定等作用对受损土壤进行修复。
2、废弃地改造措施进行表土改造之前,设法灌注泥浆,使其包裹废渣,然后再铺一层粘土压实,造成一个人工隔水层,减少地面水下渗,防止废渣中剧毒元素的释放。
3、土壤增肥改良措施:添加有效物质,使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得到改良,从而缩短植被演替过程,加快矿山废弃地的生态重建。
景观打造
景观打造是指以生态恢复为基础,通过各种景观设计和管理手段,营造适合当地环境的生态环境和景观效果。
在尾矿库修复治理工程中,采用自然式种植方式,种植适应当地环境的植被。通过适当的植物配置和管理措施,形成相对稳定的、具有一定美学价值和生态功能的人工生态系统,使其具备自我调节能力,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同时,根据当地气候、土壤等特点选择具有观赏性和适应性强、耐盐碱、耐贫瘠、耐污染等特点的植物种类进行种植。在植物种植过程中,加强管理,避免出现过度退化现象。同时对不同景观区域采用不同的生态修复技术手段和措施进行营造,形成相对稳定的生态环境,改善当地生态环境质量。
水资源修复
矿山开采中对水的损害分别表现在对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影响。地表水、地下水的污染可以通过构筑人工湿地,通过耐受植物、微生物的作用对污染物进行去除。
另一方面,过度采水会造成地表水缺乏、地下水水位下降,这就需要通过适当引水,缓解水缺乏压力,构建蓄水系统逐步解决这一问题。
后期维护与监测
后期维护与监测是矿山生态修复的重要保障。定期监测生态系统的各项指标,及时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在治理完成后,要根据实际情况设置合理的监测网络,定期对治理区域进行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