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基建加速布局,矿山智能化成为发展趋势

发布时间:2022-01-31 08:00:00
    矿山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智能矿山基于现代智能化理念,关注效率问题、安全问题和效益问题,将物联网、云计算、 大数据、人工智能、自动控制、工业互联网、机器人化装备等与现代矿山开发技术深度融合,形成矿山全面感知、实时互联、分析决策、自主学习、动态预测、协同控制的完整智能系统,实现 矿井开拓、采掘、运通、分选、安全保障、生态保护、生产管理等全过程的智能化运行。实现智 能矿山的核心要素是将现代信息、控制技术与采矿技术融合,在纷繁复杂的资源开采信息背后找 出高效、安全及环保的生产路径,对矿井系统进行最佳的协同运行控制,并根据地质环境及生产 要求变化自动创造全新的控制流程。



    始于 20 世纪 90 年代,当前处于局部智能化阶段
    我国矿山开采历经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的发展阶段,其中,矿山智能化建基于矿山自动 化、信息化、数字化所取得的成果。结合自动化矿山、信息化矿山和数字化矿山发展的历史背景, 可以将智能矿山的发展大致划分为 4 个阶段。包括:
    (1)单机自动化阶段(20 世纪 90 年代):该阶段的典型特征为分类传感技术和二维 GIS 平台得到应用、单机传输通道得以形成,实现了可编程控制、远程集控运行、报警与闭锁。
    (2)综合自动化阶段(21 世纪初):该阶段的典型特征为综合集成平台与 3D GIS 数字平 台得到应用、高速网络通道形成,实现了初级数据处理、初级系统联动、信息综合发布。
    (3)局部智能化阶段(2010 年至今):是当前中国矿山所处阶段,此阶段经历了可视化远程干预(1.0 时代)和工作面自动找直(2.0 时代)两个技术阶段,目前正处于向透明工作面(3.0 时代) 研究过程中。该阶段的典型特征为 BIM、大数据、云计算技术得到应用,实现了局部闭环运行、 多个系统联动及专业决策。

   (4)全面智能化阶段(未来):智能矿山 4.0 时代的到来,达到透明化矿井和全矿井控制协同化的水平。



    煤矿智能化率先进入起步阶段
    矿山结构庞杂,可分为煤类矿山与非煤类矿山,而非煤矿山又可分为金属矿山与非金属矿山。 矿山类型复杂多样,但由于煤矿和非煤矿在开采、排岩、运输等多个关键环节相似较高,因此智 能化改造方式存在一致性,且煤矿由于建设难度低且市场需求量大,其率先进行了智能化转型。

    普通煤矿发展成智能煤矿:(1)需要智能系统基站、远端控制平台等基础建设;(2)需要煤 机等装备智能化改造或购置;(3)需要交互式信息平台、数据分析系统平台等软硬件建设;(4) 需要各子(分)控制系统和控制技术的相互衔接与融合,如综采子系统、综掘子系统、安全子系统、 提升子系统等融合形成整个矿山的智能化成套控制系统。其中涉及到 90 多个子系统,可以分为 3 部分:智能生产系统、智能职业健康与安全系统、智能技术与后勤保障系统。



    智能矿山产业链全面升级,生产模式优化
    智能矿山行业的产业链呈上游零部件的适配性提升,与下游需求指数级上升的双重态势。上游主要是系统集成中所运用的摄像头、防爆计算机、防爆变频器等零部件以及轴承、胶轮、外壳 等加工耗材的供应商,如宝信软件等;下游主要为煤炭、有色金属等矿产资源的开采公司,如阳 煤集团(阳泉煤业)、陕西煤化、中国华能等;工业互联网根据企业规模、生产条件、IT/OT 系统建设情况,打通矿产资源产运销以及上下游各环节,实现矿产子系统、整体生产、矿业集团经 营管理的多级优化。
    上下游高景气的背景下,映射至矿山生产环节的智能化迫在眉睫。矿山生产环节可分为规划 设计、采掘充填和运输提升。
    在规划设计方面,目前市场上主流的矿山空间信息处理软件主要采用为机械和建筑设计开发 的 CAD 技术,对空间信息的服务较弱,随着煤类矿山智能化转型,煤炭专用的 GIS 技术被研发 应用,从地质勘探到建井、掘进和回采,控制煤层的数据被更多收集,煤层的空间形态和属性伴 随着一个由“不可见”变为“局部可见”,无限接近直至达到“透明”的过程。

    在采掘充填方面,全面开展煤机智能制造,依托科技创新进行采掘运支提装备、露天开采装备、煤矿自动化及电液控制装备等产品的研发,以实现掘进和综采工作面减人提效。



    在运输提升方面,智能矿山的矿井井下窄轨信号控制与调度以矿用轨道运输监控系统为核心, 通过构建多网合一的矿山井下高速信息传输通道,采用先进的工业物联网技术,在矿井综合自动 化系统的基础上,将井下机车、人员、矿车、物料等移动对象的目标身份识别、移动轨迹跟踪、 联锁协同控制、运行状态监测、设备信息交互等功能综合集成,实现统一技术平台下的矿井移动目标综合安全监控与信息管理。
    行业规模:“需求+供给”双重驱动,智能矿山市场规模持续扩张
    需求端:煤矿仍占据能源消费市场主要份额

    我国资源禀赋具备“富煤、贫油、少气”的特征,这决定了煤矿在能源存储中的支柱地位。 同时受到应用范围和开采难度等综合因素影响,形成了以煤矿资源为主,非煤矿资源协同并进的 资源开采结构。虽然从 2012-2020 年能源消费结构数据来看,煤矿消费占比呈下降趋势,但由 于具备成熟可靠、价格低廉等优势,煤矿资源仍将在较长时期内作为我国能源结构中的主导性和 基础性能源,为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供给端:智能矿山规模效应促进原煤产量稳定增长

    在煤矿数量不断下降且矿企之间马太效应加剧的背景下,智能矿山可以通过扩大生产规模, 满足企业对于提升产量的迫切需求。2012 年至 2016 年受市场需求放缓、专项整治、煤矿企业经营管理亟待升级的综合 影响,原煤产量呈现一定收缩态势。2016 至 2020 年,随着智能矿山大规模普及以及行业市场 集约化的显著提升,我国原煤产量实现快速增长,期间累计增幅超过 14%。2020 年,我国原煤 产量达到 39.0 亿吨。



    而煤矿机械化是煤矿智能化的基础,只有通过对现有煤矿机械设备进行准确的数据分析和监测管控,才能实现有效的智能化升级。在国家政策的推动下,近年来,我国煤 矿机械化、智能化建设也取得不少进展。自 2010 年以来,我国煤矿采煤机械化程度逐步提高, 据 2020 年 1 月全国煤矿安全生产工作会议的统计数据显示,截止至 2019 年末,全国煤矿采煤 机械化程度已达到 78.5%,相比于 2010 年 65%明显升高;根据《能源技术革命创新行动计划 (2016-2030 年)》,将于 2030 年实现智能化开采,重点煤矿区基本实现工作面无人化、顺槽集中控制,全国煤矿采煤机械化程度达到 95%以上,掘进机械化程度达到 80%以上。由此可见, 在需求与供给的双重驱动下,未来我国智能矿山建设的需求潜力可期。(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本文转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于我司联系删除,感谢您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