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国资监管加码将设负面清单出台资产损失责任追究办法严防国资流失

发布时间:2017-03-30 16:15:15

着国企改革进入深水区,对于国资流失的监管也在加码。继国资委出台央企境内外投资负面清单后,包括江苏、浙江、深圳、重庆等多个地方省市都纷纷开始制定相关细则,根据地方国资特点,建立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权力清单”和“负面清单”,出台专门的投资经营责任、资产损失责任追究办法,严防国有资产流失。

经济参考报消息,重庆市国资委表示,目前重庆市正在制定《市属国有重点企业投资监督管理办法》,梳理建立了重庆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按照程序审批后近期将公布。针对境外投资监管方面,从严控制境外投资审批,修订了《市属国有重点企业境外投资监管办法》,按照“逐案审批”要求,前移监管窗口,对不符合产业发展方向、论证不充分、超过财务承受能力、存在较大风险的境外投资一律不批准,对没有存续价值的境外存量资产逐步退出转型。

重庆市国资委负责人表示,与此同时,针对国资监管,重庆市还建立了企业重大事项监督检查台账,针对不同阶段的专项检查内容实行跟踪检查和现场检查。

“地方将加强对企业财务、内部控制、企业重大决策、运营过程中可能涉及国有资产流失的事项和关键环节,董事会和经理层依法依规履职情况等的监督检查。”一位国资内部人士表示。

多位专家看来,如何守住“底线”,成为中央和地方国有企业本轮改革成败的关键所在。而对于改革中可能出现的“灰色地带”加强监管,保证国企改革顺利进行,正是实现本轮国企改革目标的“底线”。

国资委副主任张喜武表示,“国有企业改革首先要加强监管、防止国有资产流失,这一条做不好,其他改革也难以取得预期成效,这是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的一条重要经验和根本保障。”

一位权威人士透露,地方国资一直都是国企改革主力军,改革的力度也很大。下一步,在混合所有制改革中,国有产权流转是否程序规范和定价合理、是否进行市场化评估和透明操作等将成为监管重点,特别要防止出现国资贱卖、暗箱操作等现象。另外,还要防止股权激励成为少数人化公为私的工具。

去年以来,以混合所有制为主导的国企改革正在全国范围内加快推进,但国资流失案件也频频敲响警钟。一位业内人士坦言,从以前的审计情况来看,国资流失的高发期,恰恰是在国有资产重组、上市等期间,特别是企业进行并购、采购等重大项 目和决策时,其背后容易暗藏腐败。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入,必然会大量涉及国有资产重组、退出和调整等,而产权流动机制不健全、不透明和监管存在漏洞等问题,让正在推进的国企改革出现越来越多的“灰色地带”。

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副会长李锦认为,一方面,混合所有制改革中,会涉及很多产权流转,由于缺乏有效的对国有资产整体性的评估和透明公开化的流程规范,国有资产容易被低估,造成隐性的国有资产流失。另一方面,国有资本投资公司或者运营公司的组建是以投资融资和项目建设为主,如何保证资本可以获得股权公平合理的占比,并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防止国有资本收益减少甚至亏损,也需要关注。

目前各地国资委都在不断完善监管方式,无疑给国企改革设置了一道“防火墙”:内蒙古、吉林、青海等31个地方国资委建立了监督工作内部协调机制,广西、海南、西藏等25个地方国资委建立了国有资产信息公开制度,山西、安徽、宁夏等17个地方国资委建立了国有企业信息公开制度。贵州探索运用大数据加强国有资产监管,在贵阳试点建设国有企业大数据监管平台,对企业进行全方位实时监控。江西健全纪检监察、监事会、财务总监、法务总监四位一体的监督体系,有效提高了监管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