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鹿海外:新五矿VS紫金,多方博弈下,中企如何玩转海外矿投?

发布时间:2017-03-14 16:26:52

根据全球金融数据供应商数据,2016年全球矿业投资领域超过5亿美元的交易共有235笔,总投资额3899.56美元,其中中资企业投资52笔,投资金额636.61亿美元,占比全球总投资额的16.3%。

而在有色领域,最为人熟知的海外矿投大户就要数紫金矿业和去年重组的新五矿集团。

今天小编就从资源储量、海外矿投典型案例等角度,比较这两家企业,看看,究竟谁才是中国矿企走出国门的第一“巨舰”。

一、新五矿——巨舰重新启程

新五矿集团指的是2015年12月8日经国务院批准后,由中国五矿、中冶集团战略重组而成的中国五矿。2016年,在全球金属矿产行业普遍低迷、我国金属行业去产能背景下,中国五矿逆势而上,公司业绩和经营质量都大幅提升。

2016年,中国五矿累计实现营业收入4402亿元,同比增长179亿元,实现利润总额41亿元。其中,邦巴斯铜矿全年生产铜精矿含铜33万吨,五矿资源整体铜产量突破50万吨,位列亚洲第1位。

1、矿产资源储量

目前,新五矿集团拥有9大品种的矿产资源,控制资源以国内紧缺的铜、锌、铅、铬等为重点。而通过OZ、Anvil、Las Bambas等一批海外战略资源项目的成功运作,已跻身全球矿业公司第二阵营,海外资源储备目的地除了现有的南美、澳洲、亚洲、非洲等资源区域外,包括了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战略部署。

目前,新五矿集团已投产的大型海外矿山有8座,其中大部分是在并购澳洲OZ矿业公司,并在此基础上搭建五矿海外并购平台——MMG(全称Minerals and Mining Group)公司,进而接受的优良矿产资源。

旗下矿山中Kinsevere 铜矿、Sepon铜金矿的铜矿品位排名全球前五;Dugald River锌矿是世界已知最大、品位最高的未开发铅锌银矿之一,资源储量5500万吨,平均锌品位超12%,含可观的铅、银等金属资源。

除此之外,五矿还致力于海洋多金属资源的勘探项目。2015年7月20日,经国际海底管理局理事会核准,中国五矿集团公司获得了东太平洋海底多金属结核资源国际勘探矿区的专属勘探权和优先开采权——继中国大洋协会之后,中方在国际海底区域获得的第四块专属勘探矿区。

2、五矿海外成长之路

五矿“走出去”之路,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末。当时五矿从贸易型企业向资源型企业转变,并开始设立海外机构。从2000年开始,在国内逐渐站稳脚跟的五矿,开始从“国际化经营”向“全球化经营”进行战略转型。

(来源:百度图片)

全球范围来看,智利的铜矿储量、产量、出口量居世界第一,因此世界各国对智利铜资源的竞争十分激烈。而中国和智利两国之间外交关系良好,经济贸易往来频繁。

2005年五矿同智利国家铜业公司签署《联合开发智利铜资源项目协议》,两者将成立合资公司,到2020年五矿将获得约84万吨金属铜供应。

秘鲁也是铜矿丰富的聚集区之一。中国五矿在秘鲁拥有两个大型铜矿项目——北部的El Galeno项目和南部的邦巴斯项目,使得秘鲁成为中国五矿在海外最大的投资目的地国。

而对于矿产资源丰富的非洲,尽管其并购成本低,风险极大,五矿则采取了“曲线法”进行战略并购。

先从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入手,并购澳洲OZ矿业公司,并在此基础上搭建五矿海外并购平台-MMG公司。接着,并购加拿大和澳大利亚在刚果(金)的Anvil公司,成功进入非洲市场。

至此,五矿已经将主要海外铜矿聚集地纳入其海外供应基地范围。

二、紫金——有色帝国

紫金矿业集团目前尚未公布年报,但从其三季报看表现不错:前三季度主营业务生产经营产生的利润总额27.08亿元,较上年同期增加67%;其中,紫金铜业1-9月份实现利润3.54亿元。

1、矿产资源储量

截至2015年底,紫金矿业共有采矿权237个,面积820.56平方公里;探矿权267个,面积2949.82平方公里。

(图片来源:紫金官网)

海外矿产资源储量方面,紫金在海外共拥有矿山9座,主要以金矿、铜矿、铅锌矿为主。其海外项目控制金属资源总量超过资金矿业资源总量的1/3;海外矿山金产量占紫金矿业的总量超过1/3,锌产量占紫金矿业总量近1/3。

而卡莫阿铜矿、白河铜矿均为世界上尚未开发的十大铜矿之一,铜金属资源量合计3113.9万吨,约占中国铜资源总量(2014年我国铜矿查明资源储量为9553.8金属万吨)的32.59%。

2、紫金成名路

紫金矿业在国际上崭露头角,始自2001年。

当年3月,新疆东天山铜矿面向国际招标,紫金矿业在诸多国际级选手中脱颖而出,打出了成名“第一炮”。及至2005年,紫金矿业的身影开始频繁在海外矿山并购项目中出现。尤其是8月份,紫金矿业以195万加元收购加拿大顶峰矿业公司21.36%的股份,并成为第一大股东。

这是中国矿业企业第一次成功进入国际矿业大国——加拿大。而紫金的崛起,也是从这时开始。

接下来的近十年内,紫金几乎没有停下它征服海外的步伐,先后收购了图瓦铅锌矿、塔吉克斯坦ZGC、白河铜钼矿等国外大型矿山。自2009年起,就成为中国最大的矿产金生产企业、中国第三大矿产铜和第六大锌生产企业之一。

三、“大佬”的海外矿投经验

从上述内容,我们已经基本了解这2家矿业集团在公司业绩、资源储量、海外矿投历史三方面的资料。

接下来,我们转而通过这两家公司的经典收购案例,比较其海外矿投的主要策略。

1、新五矿——国企投资成功靠什么?

对于五矿而言,在海外矿业投资的旅途中,收购澳大利亚OZ矿业公司的案例,是里程碑式的重要决策,并在2010年被《亚洲金融》杂志评为全球最佳并购案例。

接下来我们以该项目为例,看看巨头的成功要素究竟有哪些?

澳大利亚OZ矿业公司是2008年由Oxiana和Zinifec两家公司合并而来,是澳洲第三大铜矿生产商,项目覆盖澳大利亚、亚洲和北美。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OZ矿业公司因伦铜暴跌,陷入约5.6亿澳元的债务危机,并在2008年年底停牌,公开寻求发行股票或债券或出售部分资产的解决方案。

2009年2月,OZ矿业公司董事会同意五矿有色提出的17亿美元的全资收购要约,并提交澳洲政府审批。

但事情并未顺利进行,澳洲政府以国家安全为由“否决五矿有色对OZ矿业整体收购的收购申请”,主要是其中的Prominent Hill铜金矿靠近军事禁区。然而事实上,该铜金矿的相关运营情况早已公开透明。

此后2个月,五矿团队之间与澳大利亚相关政府部门、OZ矿业股东董事会、甚至包括反对党领袖,进行了良好的沟通,向澳洲各界人士澄清——中国企业不是意图控制澳洲矿产资源,而是寻求得到长期、健康、稳定的能源资源供应。

同时对方案进行了进一步调整,保证不会向其派出一名劳务人员,以打消社会公众对于OZ矿业被收购后就业方面的担忧,减轻政府审批中的压力。

2009年4月,澳大利亚财政部长斯旺最终宣布,批准五矿有色对OZ矿业公司的新收购协议,OZ矿业正式更名为Minerals and Mining Group公司(下称“MMG”),由五矿有色全资拥有。

短评:

此次收购中,五矿的反应速度非常迅速,整个收购的时间只有短短的4-5个月。而对比几乎同一时间发生,却以失败告终的中铝收购力拓的案例,整个时间轴被拉长。

其次,果断的决策、灵活机动的并购策略,对于OZ旗下敏感军事禁区的ProminetHill铜金矿,果断放弃收购,并作出有效的承诺,使得澳大利亚政府顺利批准了五矿对OZ矿业的收购方案。

最后,是五矿善于利用外交渠道和手段,进行及时沟通,这是得到东道国政府的认可和允许是并购的关键之一。国企极易引发国外民众的误解和偏见,东道国在政治上的敌意和干扰。故而企业在并购中往往要极力淡化国企形象,淡化政治影响,以减小对方国家和企业的顾虑。

2、紫金——民企里的海外矿投大赢家

紫金是一家以黄金起步的民企,但却在短短的30多年间,一跃成为中国黄金行业的“龙头”。其海外矿投经验又包含了什么关键词呢?

以澳州诺顿金田为例,2012年8月3日,紫金矿业通过场外要约的方式收购诺顿金田89.15%的股份,成为诺顿金田的绝对控股股东,同时也是中国企业成功收购在产大型黄金矿山的第一例。

但这个“大金蛋”却笼罩着严重的债务问题,无法进行企业融资。同时,原团队对技术问题的分析研究能力也相对薄弱,常依赖于付费较高的外部咨询来解决。

首先,紫金为诺顿担保,实现低息贷款1.05亿美元,为企业成长注入了活力。接着,调整公司董事会与公司高管团队,注入国内有经验的管理与技术骨干作为中高层管理团队,但对核心企业帕丁顿金矿的中层基本保持原状不变。

最后,组织安排地、采、选专业人员赴诺顿矿区,作为技术交流协作联络人,同时,从集团内遴选专家,组成国内技术支持小组,为诺顿提供技术咨询,降低技术咨询成本。

在短短的半年时间内,紫金完成了公司管理团队的平稳过渡与总部搬迁,增加了黄金产量,降低了生产成本,使诺顿公司发展步入良性发展轨道。

短评:

紫金在该项目中的突出特点是稳扎稳打、步步为营。从收购之前到控股之后的一段时间,紫金矿业对诺顿核心资产帕丁顿金矿进行了多次细致的调研,最大限度地降低了风险。

在收购后的管理运营中,又能灵活调整,并不像中国在澳洲控股的企业——如中信泰富铁矿项目、中国五矿集团,倾向于采用完全控制,或完全放手的2种方式,而是结合诺顿的实际情况进行方案调整。

最后,就是紫金最突出的技术能力,作为强有力的支持,尤其是在低品位、难选冶矿石处理方面的丰富经验,使其生产成本进一步降低。

不论是新五矿还是紫金,国企还是民企,在海外矿投方面都各有特点与千秋,难以通过简单的比较,论高下。

不知道,看完文章后,您心里的中国海外矿投第一巨舰又是哪家企业?

(部分资料来源: 《中国矿业》、扑克投资家、中国矿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