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婚”引起的大反差:印度民间藏金约2.3万吨,中国仅6千吨!

发布时间:2016-10-29 09:52:29

黄金婚嫁,传说中的婚礼,在印度和中国福建时常发生。据估计,印度民间藏金约2.3万吨,价值高达1万亿美元;而在福建,一场婚礼,娶个新娘,用二十斤甚至五十斤的金条是习以为常的事情!

中印黄金消费

中国黄金协会2014年9月发布的报告称,中国民间黄金储备约为6000吨,且人均黄金持有量不足4.6克,与全球人均20克的水平相差很大;近几年,除2013年外,印度的黄金消费量均高于我国。

国际现货黄金2016年10月25日强势上涨:Dhanteras和排灯节是印度最重要的两个节日,因这两大印度节礼日的到来,黄金需求激增。

据世界黄金协会WGC的统计,印度一年中第四季度的黄金销量能达到一年中的三分之一,印度三分之二的黄金需求来自农村。

然而,今年上半年印度黄金需求比同期下降了30%至247.4吨,为2009年以来最低;WCG也将今年印度的黄金需求下调至750-850吨。

2016年上半年,中国黄金消费量528.52吨,同比下降7.68%,其中首饰消费用金340.64吨,同比下降17.38%;金条用金128.19吨,同比增加25.33%。

今年在2016中国国际黄金大会开幕式上,工业和信息化部原材料工业司司长周长益表示,黄金需求呈现快速增长,预计到2020年我国黄金消费量将达到1200吨。

印度的“金婚”

在大多数印度家庭的预算中,黄金是一个常规的项目,与他们每年花在医疗费用和服装上的花费相当。

因此,印度家庭拥有世界上最大的私人黄金持有量应该不足为奇。据估计约为23,000吨,价值接近高达1万亿美元,超过美国、德国、意大利、法国、中国和俄罗斯的官方黄金储备总额。

这些黄金,大部分用在婚礼上。

印度每年举行的婚礼多达2000万场。虽然每对新婚夫妇的故事不太一样,但是有一点是共同的:在婚礼上新娘需要戴很多的黄金首饰。基本上,在典型的印度婚礼中,35%到40%的开支用于黄金首饰。

在排灯节黄金购买被认为是吉利的时候,排灯节之后是印度的重要婚礼季节。通常印度婚礼的规模非常大:印度婚礼通常持续至少3天,婚礼上的宾客多达3000~6000名。

在印度,没有黄金的婚礼被认为是不完美的。不管是富人还是穷人,人们都会根据自身的经济状况购买一定量的黄金。因为婚礼是印度人展示自己财富的时刻,而新娘戴多少黄金首饰至关重要。

印度新娘对所佩戴的黄金首饰非常讲究,包括头饰、鼻环、耳坠、项链和护身符等。以至于有时候人们更多注意到的是新娘戴的黄金饰品而不是她们本人。

“黄金婚礼”的传统源于过去印度物权法有利于新郎的规定,过去,土地、房屋统统归儿子所有,所以人们总是用黄金给女儿作嫁妆。现在社会男女平等了,但是习俗仍然存在。

为了让女儿在婚礼上能够戴上足够多的黄金饰品,印度家庭在女儿非常年幼的时候就开始投资黄金,有的家庭甚至是用毕生的积蓄来举办一场婚礼。

这让人感觉不少印度人家都藏着大量黄金,真是一个贫富差距巨大的国家。

中国“金婚”在福建

福建的晋江、石狮,虽然是小城市,但是这里的“媒人”不少,他们靠从聘金或嫁妆中抽取提成养活了自己,也养活了家人。不夸张的说,哪怕一年里他们“牵红线”只成功一次,也能保证全家人一年的衣食无忧。

你还别不信!

这些媒人能这么赚钱,是因为这里的结婚彩礼数额大到惊人!对于当地人来说,婚姻对象的财力是许多人看重的条件之一,就算一般家庭再差的农村人,没有个几十万也嫁不出女儿。

在这些地方,娶个新娘用二十斤甚至五十斤的金条是习以为常的事情,可以说经常举行遍地是黄金的奢华婚礼。

除了金头饰、金链子、金镯子等可以佩戴黄金首饰外,还可以将一两一个的金砖用红线成一串戴在腰上,或者把一斤一块的金条摞在箱子里抬出来。

这样的婚礼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金婚”!

小编在网上看到就曾看到一篇文章,详尽地讲述了闽南的几个金婚实例。比如某对新人,男方是富二代,家里不差钱,但离异;女方23岁,家里条件不太好,两人一见钟情,两个多月的时间就把婚结了。结婚那天,男方家里送了价值200多万元的20斤的金条给女方,作为聘礼,而媒人的礼钱为10万。

“金婚”的原因很多,在闽南风俗里,女儿嫁人之后是没办法分财产的,所以尽管嫁女儿赔钱,但为了女儿将来在婆家更有地位,给她长面子,往往不惜重金。

在闽南,嫁女儿时亲戚们还有“添妆”的风俗,每个亲戚都要送上一份黄金首饰,常常有体重不过百的新娘带着十几斤重的金器扶墙出嫁。有些家庭甚至和亲戚同乡们借金器,或者去金店里租金器让女儿出嫁装扮。

这些金往往包含着的是父母对女儿的殷切期望和良苦用心。

当然,还有一些人,动机不纯,只是为了炫富,给生意伙伴亲戚朋友们看。那些有钱人的婚礼现场,往往像一场炫富的演出,现金在豪宅里码开,房产证亮出来,黄金通通摆出来,跑车停在显眼地方,就为了让光临的人由衷赞叹一句。